如果中國不再有直銷會怎么樣?
【第一直銷網訊】 6月,89家直銷企業完成復核登記,備案產品復核后減少44.5%,直銷員復核后減少65.1萬人;
7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在“兩年內受到三次以上行政處罰”的原有條件上,增加“直銷違法行為情節嚴重”這一情形;
8月,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聯合商務部相關司局首次舉辦直銷監管研討會,明確研究開展《禁止傳銷條例》《直銷管理條例》修訂工作是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的重中之重……
近幾個月以來,不少信號都接連表明,直銷行業似乎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猶記得權健事件發生之初,不少人呼吁“取締直銷”的憤慨之詞,現如今來看,這種情況應該不會發生了。
但是目前直銷寒意猶在,一些人已然對行業失去了信心,認為即使國家不取締,直銷也會被淘汰。那么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中國真的沒有了直銷,又將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四海之內皆“傳銷”
假如“直銷”一詞從中國消失,其“孿生兄弟”傳銷必會落單。
權健事件后,“中國的直銷企業都是打著直銷之名行傳銷之實”、“直銷變成了傳銷的擋箭牌”等言論此起彼伏,如果取締直銷,想必最高興的就是這些曾經喊話之人。
如今,傳銷猖獗肆虐,不少組織團伙打著直銷的旗號發展下線,拉人頭,可一旦將直銷抹煞,是“人”是“鬼”,一眼便可看穿,這對于監管部門來說,簡直就是一勞永逸的好事。
屆時,企業的解釋將變得蒼白無力,相關部門再也不用糾結直銷與傳銷的區別,也不用再去關心直銷與傳銷的本質,只需認真貫徹落實“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就行,直接兩個字——“打”和“罰”。
到那時,直銷被一棍子打死,“中國的直銷企業都是打著直銷之名行傳銷之實”也將成為定論。
四海之內皆“傳銷”,這樣的粗暴認知將成為常識。
整個直銷行業若因權健、華林等嚴重違法違規的企業而消失,頗有點歷史上“株連九族”的懲罰意味。
從整治傳銷這方面來說,沒有了直銷概念,似乎真的會為監管部門帶來了很多便利,但這對直銷來說又是否公平公正?
根據世界直銷協會聯盟統計,目前直銷遍布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直銷行業年銷售額超過1800億美元,從業人員超過1億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直銷市場規模已超過35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直銷市場,一些直銷龍頭企業年營銷額超過百億元,為數以萬計的群體提供了工作崗位,并且在公益慈善領域大量投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社會問題。
將直銷抹煞,也就是將直銷企業所做的一切有意義的事物全部否定,這樣的偏執做法不僅對解決傳銷困境沒有幫助,反而是去“糟粕”不成連“精華”也丟了。
內資“出逃”,外資繞道
目前,我國有89家獲牌的直銷企業(權健、華林除外),其中,內資企業56家,外資企業33家。
但是,當直銷不復存在的時候,直銷企業也將消失。這對于任何一家還在開展直銷業務的企業來說都是打擊,至于純直銷業務企業,更是沒了后路。
如果直銷被封殺,直銷企業要想不變為“傳銷企業”,就只能轉型。
對于部分內資企業來說,出走海外可能是出路之一。早在1998年,監管部門對傳銷“一刀切”的時候就已出現過出走海外潮。天獅就是其一,目前天獅已在11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分公司,業務輻射190多個國家地區。
況且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直企可能獲得更加寬松的發展條件,例如不需要繳納保證金,產品準入限制小等。另外,有些國家和地區直銷行業飽和度低,發展潛力大,對于中國直企來說有較大的潛在機遇。
因此,倘若直銷再次經歷“一刀切”,想必依然會有不少企業選擇投奔海外市場。
而對于外資企業來說,一旦直銷被取締,外資企業的直銷業務將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尤其是純直銷企業,它們的損失也將更大。
當然,如今電商火爆,吸睛無數,相信也會有不少內外資企業在直銷存亡之際選擇轉型微商、社交電商來增加存活率。
但這樣的出海與轉型,必然不是直銷企業所期盼和心甘情愿的。直銷雖在我國已有將近30年的發展,但直銷的真正價值并沒有被徹底挖掘,反而是在傳銷干擾、外部競爭、監管局限的困局中掙扎生存,想必企業也很想大喊一句:“我太難了!”
可能性缺失,弊大于利
直銷如果被一筆抹煞,消失的將不是一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
直銷在中國近30年的發展,可以說是充滿了磕磕絆絆,而且經歷過連續多年的增長后,去年行業整體業績也出現了小幅度的下滑。但這只是一個行業從萌芽到壯大的正常發展歷程,并不代表直銷就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刻。
直銷雖曾一度消失過,但在2005年,應入世承諾,終究還是被“復活”。當時,直銷是影響中國入世的因素之一。
那么,直銷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會為我國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一棵樹不可能完全按照人們的預想生長,難免有多余的枝椏,如果為了避免多余的枝椏影響整體就將樹連根拔起,顯然是不理智、且不明智的做法。同理,消滅直銷而帶來的損失顯然要大于違規違法企業所產生的惡劣影響。
直銷這棵樹已經生長了近30年,它的價值與缺失早已有所體現,接下來要做的只是好好管理。
有專家表示,“表面上看直銷模式省去了代理商、分銷商、廣告商等環節,降低了一定的成本,但其與顧客間的信任成本、吸納銷售人員的成本……這些隱形成本其實很高。”它們決定了直銷行業長期以來只能在保健品、化妝品、營養品等高利潤的小眾市場獲得生存空間。如此一來,產品的性價比自然沒有外界想象得那么高,時間久了,市場的認可度必然下降,由此企業經營業績和直銷人員的收入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直銷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孫選中表示,“今天,幾乎所有的流通行業都有直銷機制存在,流通行業在不斷創新,那治理規則就需要隨之改變,意味著我們要找到創新模式和治理規則之間的平衡。”
因此,如何找到創新模式和治理規則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保留自己獨特的價值和優勢,才是管好直銷行業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直銷本身沒有問題,但這個行業還是太容易一不小心就走向“旁門左道”。給予直銷充分認可,而不是讓嘴巴決定腦袋,將其與傳銷混為一談,就是引導直銷良好發展的關鍵一步。而要走好這關鍵的一步,就需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只有法治才是最好的管理環境。
【責編:柯林】
